阳光沐浴下的微笑男孩

2019-03-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

阳光沐浴下的微笑男孩
 
▪丁玲
 
案例背景
 
  小博(化名),男,11岁。在他出生后不久,由于家长疏于照顾,一次事故造成他双手臂上臂骨折,因未及时治愈而导致骨骼突出生长,造成残疾,但生活能自理。小博上小学时又因生病住院,复读了一年。由于这些原因,小博较自卑,害怕被歧视,在学校时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作为湖南省常德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受助者,鉴于其问题的复杂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小博转介给社会工作者。
 
问题评估
 
  接案后,社会工作者对小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
 
  家庭关系问题。小博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关系较紧张。父亲对小博一味地进行说教,小博较反感。母亲与小博关系较好,但母亲对其的关心多在生活层面,较少关注其心理成长。小博在校遇到问题,一般不会主动与家长沟通,怕家长不能够理解或责备他。父母也不知道如何与小博进行沟通并引导其成长。
 
  同辈关系问题。小博在校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等,一旦发生冲突情况,小博父亲就会直接找到同学家长或同学个人进行理论,这种方式很可能引起对方反感。
 
  性格问题。由于复杂的家庭情况与肢体残疾,小博性格较内向、自卑,在校常受到某些同学的欺负与排挤,几乎没有好朋友。
 
  家庭学习环境问题。小博家居住在出租屋内,家里环境较差,灯光较暗,他只能用破旧的餐桌、残缺的椅子在走廊里写作业。此外,小博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无法辅导其完成家庭作业。
 
服务目标
 
  社会工作者根据小博的情况及需求分析,制定了以下介入目标:一是协调和改善小博父母间的关系,有效减少其家庭的争吵次数,引导及促进亲子沟通;二是为小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解决其放学后无人辅导家庭作业的问题;三是教会小博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与同学的冲突,如第一时间找班主任解决、不要忍气吞声、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等;四是联动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资源,为小博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
 
服务过程
 
  社会工作者以帮助小博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介入点,首先解决其最迫切的需求,再分别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开展服务,实现服务目标。
 
  (一)链接“430”课堂,改善学习环境
 
  在前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注意到小博的学习问题是他与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决定以此为介入点,逐步开展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者首先邀请小博及其父亲到“430”课堂参加体验学习。体验后,小博表示愿意到“430”课堂学习,但其父表示不同意。
 
  鉴于小博父子意见有分歧,社会工作者组织召开家庭会议,请各位家庭成员畅谈自己的想法,家庭会议中,父母与小博的意见没有达成一致,但每个家庭成员都表示期待小博的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社会工作者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意见,并没有要求家庭会议立即就小博是否进入“430”课堂做出决定。
 
  家庭会议后,社会工作者每天晚上都到小博家里为其进行课后学习辅导。一星期后,小博父母表示充分信任社会工作者,同意小博进入“430”课堂接受服务,并相信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小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至此,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及其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二)协调家庭关系,改善亲子沟通
 
  首先,社会工作者与小博父母分别进行面谈,缓解夫妻间紧张的关系,为小博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技巧,让小博父母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后,社会工作者运用对焦、澄清等技巧,使小博父母意识到,小博对父母的争吵非常反感并期待家是个温馨的港湾。
 
  经过沟通,小博父母同意改善夫妻关系,并保证做到在家不吵架、有问题时避开争论点。
 
  其次,社会工作者促使父母多与小博进行沟通,改善亲子关系。社会工作者引导父母先从称赞小博、陪同小博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开始,增加亲子间的交流,让父母认识到小博的优点与喜好。然后社会工作者与小博进行交流,把小博对父母的爱及期望转达给其父母,并鼓励小博直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社会工作者邀请小博父亲参加“430”课堂开班仪式及家长会,鼓励母亲与小博一起参加“430” 课堂的亲子活动,为增进亲子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解决在校冲突,改善同辈关系
 
  在一次家访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小博的脸被人抓破了,经询问,得知他是在放学后在教室里被同学欺负了。
 
  小博父亲立即就要去找该同学的家长进行“理论”。社会工作者建议,此事属于学校范围内发生的事情,应先交由老师处理。于是,社会工作者告诉小博,明天上学后将被同学抓破脸的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小博及其父亲都同意了。
 
  第二天,社会工作者家访时再次询问此事,小博说,老师批评了欺负人的同学,同学也正式向他道歉了,今后,若遇到类似的事情,他就知道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了。
 
  (四)链接学校资源,创造温暖环境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小博所在的学校常会组织针对特定人群的孩子的活动,也会对困境儿童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于是,社会工作者与该校的大队辅导员取得联系,向其说明小博的基本情况,希望学校在组织活动或者提供帮助时,能考虑到小博的特殊情况。
 
  大队辅导员表示她会去详细了解小博的具体情况,并邀请社会工作者与小博的班主任一起面谈。班主任对小博的学习成绩及课堂表现给予了肯定,但认为其较自卑,与部分同学的交流存在问题,经常会发生与同学争吵、打架等事件。
 
  班主任表示会在校内帮助小博与同学进行正常交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倡导同学们加强对小博的关心和帮助,倡导在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
 
  (五)参加社会活动,提升自我价值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小博酷爱看书,喜欢帮助别人,非常愿意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于是,社会工作者邀请小博参加社会工作者组织的各项社区及社会活动,并鼓励与支持其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这些活动中,小博收放自如,积极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并能与其他参与者进行良好的交流。在“430”课堂中,小博积极主动帮助低年级同学。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小博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自信心也逐步提升了。
 
评估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服务,小博面临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社会工作者提出结案,得到了案主及其父母的支持。同时,小博表示,还将继续参加“430”课堂以及社会工作者组织的各类活动。社会工作者对该个案进行了总结评估与专业反思。
 
  (一)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家庭关系。为了给小博提供一个更好的居家环境,小博父母重新租了一间比原来干净宽敞的房子;在家中,小博父母几乎没有再争吵;父母与小博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父亲减少了对小博的说教,母亲更加关注小博的心理成长,并经常与其一起参加亲子活动。
 
  学业辅导。周一至周五,小博在“430”课堂里接受辅导,并经常帮助辅导低年级的同学;周末,小博加入了学业帮帮团接受课后辅导。
 
  朋辈关系。小博在校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次数越来越少,学会了正确看待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在与同学发生冲突后,小博及其父亲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
 
  自我成长。在“430”课堂中,小博经常为低年级的同学辅导家庭作业;在航天展活动中,他敢于接受记者的采访,毫不怯场。家庭及学校给予小博有利的支持和鼓励,使其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服务对象及关系人物评估
 
  小博认为在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后,自己变得更加开心快乐,而且拓展了朋友圈,交到了很多的朋友,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父母认为小博更加开朗了,各方面进步很大,亲子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小博会经常与父母谈心。
 
  学校老师认为小博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而且很稳定,在校与同学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三)社会工作者评估
 
  在此个案中,案主小博由于肢体残疾及家庭关系问题造成自卑、内向及人际交往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倾听、同理等技巧及真诚的态度与案主及其父母建立了专业关系。而后社会工作者以帮助案主学习为切入点,为其解决课后无人辅导的问题,进一步获得了案主及其父母的信任。
 
  社会工作者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理论,重点介入小博父母的关系,首先促使其夫妻关系得以改善,进而改善其亲子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充分挖掘与改善小博所处系统,即家庭、社区、学校及社会等资源,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充分挖掘小博的潜能,引导其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小博从自卑走向了自信。
 
此案例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2017年第24期